貴州中電振華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知名(著名)電子元件品牌,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由貴州省國資委組建成立,55家首批國家試點大型企業集團之一,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
貴州中電振華信息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振華)是由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家“三線”建設的軍工電子基地--083基地不斷發展而來的,初期曾先后被稱為“貴州省第四機械工業局”和“電子工業部貴州管理局”,之后一直沿用083基地名稱。1984年由在黔的25戶軍工電子企事業單位組建成“中國振華電子工業公司”,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被更名為“中國振華電子集團公司”,并被列為55家首批國家試點大型企業集團之一,計劃在國家單列。1994年被批準設立國家級技術中心。1997年以優勢企業為主體、以優勢產品為基礎、以優勢資產為國有股本實施“三優疊加”,組建了中國振華(集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1999年,“中國振華電子集團公司”改制為“中國振華電子集團有限公司”。2000年被批準設立博士后工作站。2001年被列為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2007年經國務院批準,振華完成了整體債轉股工作,股權由貴州省國資委和華融、信達、長城、東方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共同持有。2008年9月貴州省國資委成立了“貴州振華電子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振華國資公司)并將其持有的中國振華電子集團有限公司的股權全部劃轉至振華國資公司。2010年2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子)通過增資和無償劃轉股權方式獲得振華國資公司51%的股份,2010年5月振華國資公司正式更名為“貴州中電振華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并被納入中國電子二級企業管理。
40多年來,振華為期間內全部國家重點工程進行了成功配套,填補了7項國內技術空白,創造了8項國家第一。榮獲國家諸多榮譽。中電振華(083基地)在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黨和國家及有關部委和貴州省委、省政府給予了振華充分的肯定、極大的關切與支持。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李鵬、 朱镕基、曾慶紅、李嵐清、張德江、王兆國、李鐵映、鄒家華、薄一波、方毅、吳儀、曾培炎、胡啟立、宋鍵、許嘉璐、張克輝等分別到振華視察過。江澤民同志曾三次來到振華,還為振華題寫了“三線創業績,振華開新天”的光輝題詞。歷任貴州省委、省政府、電子部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領導都十分關心振華的成長和發展。
中電振華現有獨資和控股生產經營企業38戶,分別分布在貴州、深圳、上海,在崗職工11000余人,總資產68億元。目前中電振華主要生產企業、主要產品生產線已在貴陽振華科技工業園集中,園區占地面積1000畝,建有數條國內先進水平生產線,成為中電振華的生產經營中心;窗口企業向深圳振華科技工業園集中,正成為中電振華的市場、信息、技術研發中心?,F已逐步形成內地企業和沿海窗口企業優勢互補的良好格局。
中電振華的主導產業有:一是以鉭電容器系列、電阻器系列、電感器系列、二三極管系列、微型開關系列、連接器接插件系列、微型繼電器系列、集成電路系列、壓電蜂鳴片系列、行波管系列等為代表的新型電子元器件;二是以真空滅弧室、智能電表、氧化鋅避雷器及中低壓開關成套設備為代表的電力電子產品;三是以單螺桿空氣壓縮機、艦船用特種壓縮機等新型節能裝備和中小模數齒輪、鋁合金壓鑄等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四是以移動通信終端、電子電話機、通信天線等為代表的通信整機;五是以鋰離子正極材料、電子漿料、動力電池等為代表的綠色新材料、新能源產品;六是以擁有國家二級資質的房地產開發公司和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公司、物業公司、商貿零售業公司、進出口公司以及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的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等為代表的第三產業。
“十二五”期間,中電振華將充分發揮中國電子、中電振華的產業鏈、品牌、資本、渠道和軍工等優勢,抓住“兩化融合”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實施“軍民融合,突出主業,跨越發展”的發展戰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努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把中電振華建設成為國內電子信息制造業有重要影響力的百億企業集團。